在前面的文章提到了經量減少的常見原因,例如排卵功能障礙、荷爾蒙濃度與卵子品質下降、子宮內膜受損,都可能造成內膜厚度不足,崩落後產生的經血量減少。
那麼中醫又是怎麼看的呢?中醫調理會有幫助嗎?
經量減少的中醫觀點
臨床中醫師常會依據患者月經週期、經血顏色、質量、伴隨症狀、舌診脈診訊息,決定治療方向。
以中醫觀點,衝任氣血充盈則能下注胞宮(子宮)、使內膜增厚,肝氣疏泄調暢則能順利地排出經血、產生月經。對於月經量少,可以區分成「衝任氣血虧虛」、「肝氣鬱結不暢」兩種類型。
(1)衝任氣血虧虛:子宮內膜增厚的功能與物質基礎不足,則月經量少。依中醫理論,「肝」藏血、「腎」藏精、「心」主血脈、「脾胃」化生氣血,都是與內膜增厚有關的重要臟腑。當流注胞宮的氣血不足,除了月經量減少,也可能伴隨頭昏頭暈、疲倦、心悸、下腹冷、掉髮增多等虛性症狀。
長期營養不良、過度節食減肥、貧血、腸胃功能不佳、大病過後、近更年期的經血量減少,都可能歸因於氣血不足。補養氣血、滋養肝腎是這類型患者的核心療法。
(2)肝氣鬱結不暢:「肝」能調暢全身氣機、調節情緒壓力。當肝氣鬱結,則氣血輸布不及、難以供應內膜增厚,形成的痰濕、血瘀則讓經血排出不暢。除了經量減少,也常會觀察到月經延期、經血顏色偏暗、月經血塊增多。
甲狀腺功能異常、腦垂體腫瘤、多囊性卵巢,以中醫觀點屬於肝經路徑上的痰濕。長期壓力、時差、輪班工作,或手術、盆腔感染造成的損傷,也都會使身體處於氣血不暢、痰瘀停滯的情形。行氣活血、化痰散瘀是這類型患者的核心療法。
當然,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與檢驗數據,辨明疾病特性並使用相關的中藥特效藥,也能讓中醫治療更精準有效!
甲狀腺功能異常、腦垂體腫瘤、多囊性卵巢,以中醫觀點屬於肝經路徑上的痰濕。長期壓力、時差、輪班工作,或手術、盆腔感染造成的損傷,也都會使身體處於氣血不暢、痰瘀停滯的情形。行氣活血、化痰散瘀是這類型患者的核心療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