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褐斑(Melasma)也稱為肝斑,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的活性增加,表皮、真皮層因黑色素沉著而出現的暗斑。雖然黃褐斑對身體沒什麼負面影響,說真的也可以放著不理,但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,臉上的暗斑像是在提醒自己不再年輕,帶來許多的心理壓力。
為什麼會出現黃褐斑(肝斑)?
黃褐斑最常出現在臉頰、額頭等經常接觸日曬的部位。此外,色斑的出現也跟遺傳、荷爾蒙變化、懷孕、藥物、甲狀腺疾病等因素有關。
●遺傳:如果家中女性長輩也具有肝斑,自己也比較容易出現這些色斑。
●荷爾蒙變化:懷孕、使用調經避孕藥、更年期等因素,都與黃褐斑有關。
●藥物:部分光敏感藥物、抗癲癇藥、抗心律不整藥(amiodarone)會導致黃褐斑。
●甲狀腺疾病:有研究觀察到黃褐斑的女性,有較高的比例具有甲狀腺疾病(例如甲亢、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)1。
黃褐斑的病理表現
黃褐斑局部的黑色素細胞並沒有增多,但是細胞較大,也具有較多的黑色素顆粒。這些黑色素細胞常侵透真皮層,導致黃褐斑難以消除、容易復發2。因為局部具有較多的淋巴細胞浸潤,有學者認為黃褐斑也與慢性發炎反應有關3。長期日曬會造成黃褐斑局部的血管增生、表皮合成脂肪的能力減弱,而造成皮膚的屏障、保護能力下降4-5。另外就是皮膚局部的氧化壓力過高,也容易造成皮膚暗沉6。
黃褐斑的臨床表現
黃褐斑有三種常見的分布型態:下巴兩側、顴骨、臉部正中位。據統計,臉部正中位(包含前額、兩頰、上唇、鼻部、下巴)是黃褐斑最常出現的區域。黃褐斑常分布成一大片,界線不分明,而且一般沒有症狀,有些患者則會有皮膚局部的搔癢感、刺痛感。
對抗黃褐斑的第一步驟─做好防曬
做好防曬能延緩皮膚老化,外出時穿戴帽子、口罩,攜帶陽傘,塗擦防曬乳(室內防曬可選擇防曬係數SPF25-30的產品,長時間戶外活動可選擇SPF>50的產品,建議外出期間每2小時塗擦一次),可以治療及減緩黃褐斑的形成。
以往的防曬概念著重在減少紫外線的傷害,使用的防曬成分主要為氧化鋅(ZnO)、二氧化鈦(TiO2)。然而許多研究證實,可見光、紅外線也會造成皮膚傷害。目前已知可以抵禦可見光傷害的防曬成分為氧化鐵(Fe2O3),氧化鐵因為具有顏色,常用於粉底、眼妝等產品中。選擇氧化鐵濃度>3%的防曬品,能更好地防止可見光傷害7。
黃褐斑的第一線治療─具有淡斑效果的外用藥:
對苯二酚(hydroquinone):對苯二酚與黑色素前驅物的結構類似,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而有淡斑的效果。對苯二酚也會影響黑色素細胞的結構,最後使整個黑色素細胞壞死。使用對苯二酚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皮膚的刺激性(泛紅、搔癢、疼痛)、接觸性皮膚炎、皮膚反黑。由於副作用方面的考量,不建議連續使用對苯二酚超過六個月。對苯二酚照射日光或長期暴露於空氣中,會氧化而變質成棕色外觀,通常建議於夜間使用。孕婦、哺乳期婦女是不適合使用對苯二酚的。
杜鵑花酸(azelaic acid)、麴酸(kojic acid)、菸鹼醯胺(niacinamide):由於對苯二酚的副作用,有許多醫師改以這些成份做為替代對苯二酚的外用藥。
A酸:外用A酸可促進角質細胞(keratinocytes)從表皮脫離,減少黑色素在表皮層的堆積,並增加對苯二酚在表皮的穿透作用。副作用:皮膚泛紅、乾燥、搔癢、脫皮,具有刺激性。
雷射治療應用於黃褐斑─在治療前該知道的事
需要特別知道的是,雷射治療(例如:脈衝光、淨膚雷射、飛梭雷射、皮秒雷射)並不是黃褐斑的第一線治療方式。有醫師觀察到患者可能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皮膚色素不均,變成斑駁的花斑。研究觀察發現有一半以上的患者,在治療後的3-6個月內復發,且出現更明顯的黑色素沉著8。患者若接受這類治療,務必在治療後積極做好防曬。
黃褐斑雖然看似是個小病,但要治癒卻很不容易。除了前面提到的日曬、荷爾蒙、家族遺傳、藥物、懷孕等誘發因素,飲食與生活習慣、睡眠習慣、工作型態、皮膚保養習慣,乃至壓力情緒的控管,都會對黃褐斑的發展、治療的結果產生影響。
黃褐斑的中醫觀點
黃褐斑的表現在中醫典籍論述中近似於「黧黑斑」、「面塵」、「黑皯」。例如:
《普濟方》:「面塵脫色,是主肝。」
《黃帝內經》:「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」
《醫宗金鑑》:「此證由憂思抑鬱,血弱不華,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。」
中醫認為黃褐斑主要與肝、脾、腎三臟有關
肝主疏泄,能調暢氣機。人體內的氣血活動有賴於肝,若因焦慮、壓力引起肝氣鬱結,臉部氣血澀滯,容易影響皮膚正常的角化與代謝,而促成黃褐斑的形成。相關研究也發現長期壓力與皮膚的老化有關9。
脾主運化,能消化飲食物而化生氣血。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缺乏氣血的榮養,容易使面色看起來枯槁憔悴。脾虛患者也較容易形成痰濕體質,濕濁阻滯經絡引起氣血澀滯,也可導致黃褐斑的形成。
腎藏精,不論是先天的不足(遺傳因素、正常老化、更年期),或是後天的過度耗用(熬夜、長期失眠…),腎水虧虛不能制火,導致虛熱蘊結於面部,可表現為皮膚的慢性發炎狀態。
中醫治療黃褐斑的主要原則,仍依據患者的體質、伴隨症狀與舌脈診而擬定,常用的方法包含疏肝理氣、健脾、補腎、活血化瘀、涼血清熱等。
如同前面所說,日曬、荷爾蒙、家族遺傳、藥物、懷孕等誘發因素,飲食與生活習慣、睡眠習慣、工作型態、皮膚保養習慣,乃至壓力情緒的控管,都會對黃褐斑的發展、治療的結果產生影響,而中醫又是一個考量五臟六腑功能平衡、留意人體內外環境互動的經驗醫學。黃褐斑的患者除了使用西藥外用藥或雷射治療,也可以搭配內服中藥調理臟腑,打造不易形成暗斑的好體質。
參考文獻
1. Çakmak SK,Özcan N, KılıçA, Koparal S, Artüz F,Çakmak A, Köse K. Etiopathogenetic factors, thyroid functions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melasma patients. Postepy Dermatol Alergol. 2015;32(5):327. Epub 2015 Oct 29.
2. Kwon SH, Hwang YJ, Lee SK, Park KC. Heterogeneous Pathology of Melasma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. Int J Mol Sci. 2016;17(6) Epub 2016 May 26.
3. Rodríguez-Arámbula A, Torres-Álvarez B, Cortés-García D, Fuentes-Ahumada C, Castanedo-Cázares JP. CD4, IL-17, and COX-2 Are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in Malar Melasma. Am J Dermatopathol. 2015;37(10):761.
4. Kim EH, Kim YC, Lee ES, Kang HY. The vas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melasma. J Dermatol Sci. 2007 May;46(2):111-6. Epub 2007 Mar 23.
5. Lee DJ, Lee J, Ha J, Park KC, Ortonne JP, Kang HY. Defective barrier function in melasma skin.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. 2012;26(12):1533. Epub 2011 Nov 12.
6. Choubey V, Sarkar R, Garg V, Kaushik S, Ghunawat S, Sonthalia S.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melasma: a prospective study on serum and blood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melasma patients. Int J Dermatol. 2017;56(9):939. Epub 2017 Jul 5.
7. Schalka S. New data on hyperpigmentation disorders.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. 2017;31 Suppl 5:18.
8. Trivedi MK, Yang FC, Cho BK. A review of laser and light therapy in melasma. Int J Womens Dermatol. 2017;3(1):11. Epub 2017 Mar 21.
9. Ying Chen and John Lyga. Brain-Skin Connection: Stress, Inflammation and Skin Aging. Inflamm Allergy Drug Targets. 2014 Jun; 13(3): 177–190.
三合一美白藥膏:效果與副作用 皮膚科王修含醫師
別讓肝斑(黃褐斑)變花斑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
夏瓊平, 石興超, 黃綺梨, 王婷婷, 張惠娟. 綜合醫學模式指導下的黃褐斑臨床治療與研究新進展. 中國美容醫學, 2019, 28(11):166-170.
郭開元, 李俊慧, 高明周, 喬明琦. 從肝論治黃褐斑的理論認識和臨床實踐進展. 山東中醫雜誌. 2018, 37(2): 167-169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