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尿失禁?
尿失禁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尿液滲漏,在成年女性當中其實是相當常見的症狀。話雖如此,尿失禁的婦女卻比較少主動尋求治療。這可能與患者較羞於啟齒、不清楚相關的治療選項,或害怕可能要接受手術有關。
尿失禁會有什麼影響?
尿失禁對生活的影響包含好幾個層面:
尿失禁容易影響社交生活與工作,長期可能導致憂鬱、焦慮、失眠。
尿失禁、頻尿、急尿等情形容易干擾性行為,破壞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。
尿失禁患者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比較高,頻繁如廁的過程中也增加了跌倒、骨折的風險。
尿失禁和哪些因素有關?
年齡:尿失禁的盛行率、嚴重度,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。
肥胖:減重可以減輕部分人的尿失禁症狀,尤其是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。
生產:生產次數愈多,尿失禁、子宮陰道脫垂的風險愈高。
生產方式:自然產相較於剖腹產有更高的機率出現尿失禁。雖然如此,剖腹產並不能用於預防尿失禁。
家族史:若患者有急迫性尿失禁的家族史,則發生尿失禁的風險增加。(其他類型的尿失禁,相關程度並不明顯)
其他因素:研究顯示抽菸、糖尿病、腦中風、憂鬱、子宮切除、更年期陰道黏膜萎縮、骨盆區域放射治療等病史,都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。
※研究發現,根除性的子宮切除手術(radical hysterectomy)術後容易導致下泌尿道症狀,因為手術會破壞支配下泌尿道組織的神經、血管以及附近的支持組織。
認識身體儲尿、排尿的機制:
人體儲尿的機制是透過膀胱逼尿肌的放鬆、膀胱頸維持收縮緊閉來完成;當儲尿量達到排尿臨界點,漲尿的感覺會透過膀胱壁的張力受器傳遞至大腦中樞,一旦大腦中樞抑制排尿的訊號解除,伴隨的是尿道平滑肌放鬆以及逼尿肌的收縮。這些過程都仰賴膀胱良好的穩定性與順應性,以及副交感神經、交感神經、體神經這三大神經系統良好的協調性,也需要一個通暢的尿道及逼尿肌足夠的收縮力量。排尿時來自腹腔的壓力可以協助擠壓膀胱而有利排尿;骨盆底肌肉若能有良好的彈性與收縮力量,則能幫助抑制排尿。
當膀胱的穩定性、順應性不好,或是神經系統的協調性失靈,就可能會引起尿失禁。臨床上就會依據尿失禁的不同表現,以及尿動力學檢查的結果,來辨別尿失禁的類型並給予不同治療。
尿失禁其實有不同的類型:
應力性尿失禁:
應力性尿失禁最典型的表現,就是隨著腹部壓力增加(例如:腹部用力、噴嚏、咳嗽、大笑)而不自主的漏尿,可能機轉:
尿道過度移動(urethral
hypermobility):由於慢性咳嗽、肥胖,或生產過程對於骨盆底肌肉、陰道的損傷,致使骨盆底肌肉結構、陰道旁結締組織對於尿道、膀胱頸的支撐力不足。
內括約肌缺損(Intrinsic
sphincteric deficiency):尿道內括約肌無法收縮,或無法產生足夠的阻力。患者常因為輕微的腹壓增加而漏尿,治療也較為棘手。最常見的成因包含多次尿失禁手術、先前接受過骨盆腔手術、停經後生殖泌尿道萎縮等。
急迫性尿失禁:
有強烈、急迫的尿意伴隨漏尿。通常與逼尿肌過度興奮有關。
急迫性尿失禁可繼發於脊髓損傷、膀胱菌叢異常,也可能找不到原因。
滿溢性尿失禁:
因為膀胱排空尿液的能力下降,導致持續性的漏尿、排尿斷斷續續、頻尿、夜尿,可能機轉:
逼尿肌收縮力不足(detrusor
underactivity),或是尿路上皮的感覺功能下降。糖尿病、維生素B12缺乏、酗酒所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,或是脊髓控制逼尿肌的神經出現病變,都是可能的原因。
臨床上如果遇到短期尿失禁的患者,有幾種原因會優先考慮,在醫學上有個英語的口訣─DIAPERS:
Delirium:
譫妄、意識混亂的患者可能有短暫尿失禁的表現。
Infection:
急性泌尿道感染,或是無症狀的菌尿症。
Atrophy:
多發生在更年期階段,由於體內荷爾蒙濃度下降,泌尿生殖道的黏膜變薄。
Pharmaceuticals:
與藥物有關,例如:長效安眠藥、利尿劑、抗組織胺、抗乙醯膽鹼類藥物、抗精神病藥物、三環類抗憂鬱劑、適喘樂吸入膠囊(tiotropium
bromide)
Excess
urine output: 咖啡、酒會增加尿量;或是平時容易腳腫、下肢水腫的患者。
Restricted
mobility: 有些行動不便的人會表現的很像尿失禁。
Stool impaction: 腸蠕動功能差、便祕的患者。
中醫怎麼看尿失禁?
關於尿失禁,中醫自古即有「遺溺」、「小便不禁」等相關紀載。在病因病機上涉及臟腑的功能失調,可概括為膀胱氣化失司,腎氣腎陽不足,脾虛運化失職,肝失疏泄,肺氣虛宣降失司等不同方面。
臨床所見許多尿失禁的患者為中老年女性,生產過不止一胎,「腎虛」在這一類患者中佔有很高的比例。除了尿失禁的困擾,有些患者還常伴隨有頻尿、夜尿、失眠、焦慮、陰道搔癢等問題,因此在中醫的治法上常採取補腎、溫陽、固澀、舒肝、安神等方式。但如同前面提到的,尿失禁有多種不同的成因,治療上會再依據臨床表現而有所調整。
尿失禁雖然像是一個內科問題,但骨盆區的肌肉骨骼結構也是治療時需要考慮的因素。骨盆底的肌肉韌帶就像是軀幹底部的吊床結構,能夠承載骨盆區諸如膀胱、子宮、直腸等臟器,也能透過組織的張力、彈性幫助尿液的排放與儲存。有些患者單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,或是手術後沒過多久又再復發,常常要考慮骨盆底肌肉鬆弛、中央型肥胖、腰腹部核心肌群無力等結構因素,除了配合復健治療(例如骨盆底震波治療、生理回饋、骨盆底運動),還可以考慮用針灸的方式疏通經絡、調整結構。部分患者則為神經損傷,導致對膀胱收縮舒張的調控能力變差,在治療時必須辨別損傷的原因(糖尿病、腦中風、放射線治療後…)給予治療。
針灸在尿失禁的治療上也具有實證研究,例如2017年發表於知名的JAMA期刊上的一篇研究,探討電針對於應力性尿失禁的療效,研究共納入504位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,其中半數接受為期6週、一週3次、每次30分鐘的電針治療(操作在左右兩側腰薦部的穴位:中髎、會陽),另一半則進行相同療程的假針灸治療(電針貼片貼在中髎、會陽各旁開1吋處,但不通電、不穿透皮膚),統計結果發現進行電針治療的組別,在6週後的漏尿量有明顯的減少1。
參考資料:
Uptodate: Evaluation of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
1. Liu
Z, et al.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
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: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JAMA.
2017;317:2493–2501. doi: 10.1001/jama.2017.7220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