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8-10

不讓肌瘤增大長不停 中醫師推薦的調養方法

子宮肌瘤,肌瘤,中醫調養,中藥,洪皓脩中醫師

子宮肌瘤
是子宮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的良性腫瘤,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腫瘤,也是造成女性子宮切除的主要原因。據研究統計,在更年期前期的女性中,就有將近一半的人患有子宮肌瘤,實在是相當常見。

哪些症狀可能會與肌瘤有關?

其實,許多女性的肌瘤是沒有症狀的,當出現症狀時,往往與肌瘤的大小所在位置有關。肌瘤若往子宮腔生長,就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不良,引發經血量增多、血塊增加、貧血、行經天數延長、經痛等困擾。當肌瘤體積很大,壓迫到子宮的鄰近器官─膀胱、直腸,就可能造成頻尿、腹脹、排便不順
肌瘤也是懷孕的一個不利因素,肌瘤不僅占據骨盆腔空間,也會造成子宮腔的扭轉、影響內膜的血液供應,對於一開始的受精(精卵結合)、著床,到孕期胎兒的生長,都會有所影響,懷孕後期出現胎位不正、早產、難產的機率也比較高。

子宮肌瘤的大小與位置影響症狀的表現


肌瘤一定要開刀嗎?

當出現肌瘤卻沒有什麼症狀時,就沒有一定要手術治療。即便出現症狀,在初期也建議可以先嘗試藥物治療。手術治療往往是當肌瘤太大造成明顯的壓迫症狀,或引發嚴重貧血、干擾受孕時,再做考慮。
如果到了更年期或已經停經,只要症狀不嚴重,可以定期回診追蹤即可,到了這個階段,肌瘤會逐漸萎縮變小,相關的症狀較能有效控制。

 

為什麼會長子宮肌瘤?肌瘤為什麼會愈長愈大?

子宮肌瘤雖然是個常見疾病,在醫學發達的現代卻也還沒全盤了解發生的原因(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患者了)。但依據研究觀察,初經較早、生產次數少、肥胖、常吃紅肉、接觸過多環境荷爾蒙的人,更容易出現肌瘤雌激素則與肌瘤的增大有關,肌瘤相較於正常的子宮肌肉細胞,表現更多的雌激素及黃體素接受體,對於荷爾蒙的反應更為敏感。其它研究則提到生長激素也會刺激肌瘤增大。

 
中醫怎麼看子宮肌瘤?吃中藥能縮小肌瘤嗎?

子宮肌瘤的中醫觀點

以中醫觀點,依據肌瘤表現為腹腔內堅硬有塊、固定不移、痛有定處等特點,以及經血量增多、經痛等臨床症狀,被歸類為「癥積」、「石瘕」、「瘀血痛經」、「崩漏」等範疇。瘀血積滯容易形成癥瘕(有形的病理腫塊),而寒凝、氣滯、氣虛是導致瘀血積滯的主要原因,最單純的治法不外乎使用活血化瘀、溫陽理氣的中藥處方。然而當月經量多耗損氣血,也會出現頭暈乏力、面容蒼白等氣血虛損的徵候,這時反而必需先扶助人體的正氣,使用益氣升提、養血止血等方法,這也是為何在行經期非行經期,中醫師可能會更換不同的處方。
肌瘤是一個器質結構上已經產生變化的疾病,使用中藥來消除肌瘤,其實是有相當的難度。然而中藥能夠緩解肌瘤造成的不適症狀,避免走向手術切除一途,同時也不會出現西藥治療所伴隨的類更年期症狀、間斷出血等副作用。

 

 

中醫師最推薦的調養方法

1.增加蔬果、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,能降低肌瘤增大的風險。
※山藥、豆漿因為並非高濃度濃縮萃取物,只要不是每天使用或大量使用,都算相當安全。
2.減少紅肉(牛肉、羊肉)的攝取:紅肉的脂肪含量較高,經常攝取紅肉的人,比起飲食中有大量蔬菜水果的人更容易出現子宮肌瘤。
3.少吃油炸食物、燒烤:這類食物通常熱量較高,不利於體重的控制,而肥胖的人體內呈慢性發炎狀態、雌激素濃度較高,肌瘤出現且增大的機率上升。
4.切忌胡亂進補:子宮肌瘤並非完全屬於虛證,在使用補藥、藥膳料理時都要特別留心,例如:四物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、薑母鴨、羊肉爐。建議先給專業合格的中醫師進行評估,不要在月經前後隨意地喝四物湯或類似成分的保養品。溫補藥物較適合體質虛寒、瘦弱者,或在月經剛結束時短期使用。
5.遠離環境荷爾蒙:環境中的潛在物質具有類似荷爾蒙的作用,會影響肌瘤的出現與生長。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包含塑膠袋裝熱食、兒童玩具、印刷油墨、塑膠地墊。建議用餐前多洗手,並避免攝取過多加工品、調味料,留意農藥殘留,不使用塑膠容器加熱。
6.多活動,避免久坐:久坐不利於骨盆腔循環,最能幫助骨盆腔循環且經濟實惠的運動莫過於慢跑,建議要能每天快走或慢跑半小時,不僅幫助骨盆腔循環,也能幫助全身代謝、對抗肥胖。
7.充足睡眠、釋放壓力:壓力、熬夜引發的荷爾蒙失調,也與肌瘤的增大有關。


參考資料:
1. Hsu WC, Tsai YT, Hou YC, Lai JN.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uterine fibroids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. Medicine (Baltimore). 2019;98(51):e18195.
2. McWilliams MM, Chennathukuzhi VM. Recent Advances in Uterine Fibroid Etiology. Semin Reprod Med. 2017;35(2):181-189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